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自我成长
不要按照当今世界的要求来培养孩子,这个世界等他们长大后就变了!
——玛利亚·蒙台梭利
世界上从来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可是渐渐惰化的我们却被“标准化”所累。
有些家人认为:别的孩子会乐器,他的孩子也必须要会;别的孩子玩乐高,他的孩子也不能不会玩;别的孩子考100分,他的孩子也不能坐等闲;总之,别的孩子会的,自己的孩子最好也都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把自己的孩子推向“标准化生产”。
每个人都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多数人都机械化,那么唯一的“贡献”就是:不用为每个人的理想而付出更多人性化的代价。这个世界运转的速度越来越快,效率越来越高。孩子想成为自己,困难重重!
其实 ,父母的内心,除了爱还有恐惧。恐惧来自安全感的缺失或不足。父母担心别人家都在做的事情,自己不让孩子去做,将来自己会遗憾、孩子会抱怨。父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惧怕让父母想把控孩子的点点滴滴,让父母既想让孩子与众不同但又畏畏缩缩。如果说惧怕让父母偏离了教育的正轨,那么父母的“希望”则是让孩子偏离自己的正轨。
那么在孩子成长的前六年,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呢?毕竟只有当你知道孩子如何长大,才有能力帮助他长大!
/01
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你
当下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名存实亡的家庭比例一直在上升。这部分人需要更多的帮助和鼓励,而我每次都只强调幸福家庭,给了他们不小的心理压力,也制造了更多的焦虑。他们会把一切的失败和对孩子教育的不得当全部推到家庭因素上,而自己却一蹶不振,很难再站起来。于是我开始关注这部分人群,开始把家庭教育的任务分解到每个人身上。
不凡的成长经历,也许也会有不凡的人生。贫穷、父母离异、丧亲等这些“灾难”伤害了无数灵魂,但也成就了大批的伟人。这是值得深思的现象。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大多在于灾难之后或者灾难发生过程中是否有一个坚强不屈的人。换句话说,每个伟人的背后都有一个真正支撑他精神走向强大的人。母亲、父亲、祖父母等,总有其人。
抚养者精神上的强大和健康(坚强、乐观、正直、善良)有益于哺育不平凡的生命。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成长经历激励了很多家庭。因为他有一个了不起的母亲。她为无数单亲妈妈树立了最好的榜样:永远不在孩子面前抱怨其父亲,让孩子客观看待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明白父母结束的只是夫妻关系,但父亲并未与自己结束父子关系。永远让孩子相信父亲是爱自己的。不放弃对孩子的教育,不放弃让孩子热爱自己的国家和善待他人。没有经济条件在异国他乡上美式学校,就自己坚持每天早晨四点半起来在家教孩子。奥巴马在他的自传和多次演讲中提起这一段经历的时候,内心是充满感激和自豪的。他曾说母亲是一生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她是我所知道的最仁慈、拥有最高尚灵魂的人,我身上最好的东西都要归功于她”。而在描述母亲的印象时,奥巴马认为她是“一个集工作、求学和养育儿女于一身的母亲”。
任何人婚姻、工作的失败都比不过信念和追求的丧失,任何人身体的健康同样比不过心灵的健康更能滋养下一代人的生命。当你考虑把你最宝贵的东西给孩子时,一个“健康”的你也许是最不该舍弃的。
/02
给孩子提供 “精神营养”
学龄前的儿童有两大精神营养需求:“爱”和“玩”!
爱
婴儿要完好地生存下来,必备的营养除了食物外,另一个重要营养来源就是爱!
美国有专门针对婴儿死亡原因的数据调查,其中有一部分婴儿死亡的原因就是没有得到及时的关爱。20世纪初,蒙台梭利博士就已经发表过关于新生婴儿精神胚胎的重要论述,其中她说道,母亲对新生儿的亲吻、拥抱、爱抚是满足孩子早期精神胚胎发育的重要途径。没有得到这种关爱的婴儿,他们的精神发育不仅会受到影响,而且还会有生命危险。
婴儿的精神生命被什么唤醒,这很重要!被爱唤醒就意味着他被接纳、被欢迎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意味着他可以放心在新环境中安居下去。这会为孩子的人格发展奠定有益的基础。
孩子如果要长好,需要的不仅仅是食物,我相信在当今社会,父母一定希望孩子长好,而不只是长大!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爱一直是他们的重要精神营养。有调查显示,孩子是否得到关爱而产生的差异除上述生命危险之别外,还有人格发展、心灵健康、身体健康之别。从小没有得到足够关爱的孩子,长大后早恋的比例远远高于在家庭中得到足够关爱的孩子;没有得到足够关爱的孩子,其犯罪倾向也大大高于得到足够关爱的孩子;身体健康方面也是一样,得到足够关爱的孩子明显身体疾病要少些,他们身体的免疫能力明显强于没有得到足够关爱的孩子。
总的来说,社会生活水平一直在提升,现在的婴儿较少死于缺乏关爱。多数孩子还是能够得到妥善照顾的,唯一和历史参考数据不同的是,儿童心理问题日趋增多。
“玩”(工作)
这里的“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玩,有特殊的内涵。
在成人的传统观念中,似乎只有认认真真、正正式式给孩子上课或者教知识,才叫学习,除此以外的只能算玩。
其实,对孩子而言,“玩”就是学,学就是“玩”!现在我们要做的,不是阻止孩子,而是帮助孩子更懂得“玩什么”和“怎么玩”。
孩子是用身体来学习的,他出生后的每个动作都是在“学习”。他们似乎早已经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做什么,像自带编程一般,直至达到他内心深处那个“导师”的要求。所以,3岁前的孩子基本是不太受外界干扰的。他们走到哪,学到哪。怎么学?他做了就叫“学”!这个时期的孩子尤其是2岁前,可以这么说,他们的每个动作都有重要意义,其目的只有一个,即我要做我自己,你们最好不要阻挡我,只在我需要的时候你们再帮助我。我把他们的这一行为模式统称为:让我来!
我们得承认,6岁前孩子的知识都是在“玩”的过程中获得的,并不是成人硬教出来的。对于6岁以上的孩子,你可以让他安静坐在你面前听你说。可是只要带过幼儿的人都应该领教过,他们是满世界奔跑的精灵。就算身体被你束缚着,但是心可能早就飞走了。你只要稍稍表现出“教”的意思,孩子就可能会走开,留下你一个人尴尬地待在原地。他们看起来有点不太谦虚,还有点不太上进好学。但这只是表象,事实上,他们是想用自己的方式学习。
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曾指出,作为科学家,如果你看到有数据不符合你的理论,你应该对这样的数据特别感兴趣。所谓探索,就是要寻找各种意外。只有孩子完好地保留了这个探索的火种!他们是天生的科学家、哲学家、探险家……
“玩”与上课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玩”是一种主动的探索,是亲自面对真正的意外。按照老师说的做,那不是玩,而是完成被排除了风险和意外的“任务”,这不可能帮助孩子应对真正的环境。
当我们发现孩子的这些潜质时,我们就不必再企图做“教”孩子这种无用功了,因为它并不能让孩子真正学到知识,还有可能让其过早厌学。所以蒙台梭利的教育也被称作“不教的教育”。
根据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去协助他们长大,就是让这个阶段的孩子听从他们内心的指引(内驱力),充分地“玩”!让他们在成人为他们预备的科学而有意义的环境中,自己教育自己,从而获得生存的众多本领。
/03
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这两个重要的习惯,就像蒙台梭利发现的敏感期一样,有时效性,在关键期培养会事半功倍。孩子的前六年就是培养这两个习惯的关键期。父母是很忙,也很累,但是一定要忙到点子上。
/04
情商训练
最能训练孩子情商的地方一定不是课堂,而是家庭、生活!抚养人对孩子情绪的正面影响是任何老师都无法教给孩子的。父母首先要学会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友好相处,你的孩子才能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05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养成
学龄前,孩子学到什么知识不重要,而养成什么思维模式很重要。成长型思维是可以帮助他一生成长的思维模式,而固定型思维是局限他一生发展的思维模式。若父母常常以“不可以、不可能、必须、绝对”等态度去处理孩子的问题,就会对孩子的思维模式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建议父母看看“成长型思维”方面的书籍。
/06
社会规范和行为规范的培养
当孩子成长到2.5岁,是培养他们社会规范和行为规范的最佳时期。社会性敏感期的到来,会帮助他们最高效地吸收这些规范,而当孩子过了这个敏感期,父母和孩子都可能付出十倍甚至更多的努力,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规范。
/07
培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而不是急于学习知识
就学习而言,兴趣才是孩子未来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不知道如何培养孩子专注力、发掘孩子潜能的父母,我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找到孩子的兴趣!
我再次提醒各位父母,你在前六年真的不用太着急孩子学会了哪些具体知识,比如,会不会写字,会不会算数,会背多少单词等。孩子暂时比别人多得到几条“鱼”不算什么,重要的是他掌握了“捕鱼”的技术!
(本文节选自《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蒙台梭利家庭教育实战手册》,内容有删减)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
推荐阅读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蒙台梭利家庭教育实战手册》
作者:吴晓玲
ISBN:9787111634409
在本书中,作为蒙氏家庭教育专家、蒙氏父母系统课程开发者,作者把深奥的蒙台梭利教育哲学思想与日常家庭生活相融合,从科学教育的角度,让我们重新认识孩子、认识自己。